close


窗外的景致和窗內一樣嗎?



看了兩天河童之夏,也想去找河童了。

感想:
根據柏拉圖「饗宴」裡阿里斯托芬尼說的,古老的神話世界有三種人,

哪三種人?
是男男、男女和女女所組成的,
可是有一天神用刀子把全體的人割成兩半,
於是人以後的日子,
都在尋找另外該有的剩下那半身,
在東奔西走度過人生。

所有有關尋找自我的材料,
我都有興趣,
不斷的尋尋覓覓,總希望找到答案,
有時從淺而易懂的題材找,
有時讓自己陷於渾沌之中,
然而在不斷的跌撞之中,
我的河童,我的桃花源......
還是未現身,
我想也是如此,
繼續勇敢走下去才有了目標吧!
喜歡卡通給自己的輕鬆感,
希望我的河童不要離我太遠......


 


插播:附上海邊的卡夫卡的讀後心得,突然想把簡單的和複雜的混在一起。





這本書是我看很慢的書之一,
想法也會慢慢出現....「我是自由的,我想。閉上眼睛,一直想著自己已經自由的這件事。
可是所謂自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還不太能明嘹。

獨自一個人在一個人在一個陌生的土地上,
就像遺失了羅盤和地圖的孤獨探險家那樣。這就是孤獨嗎?」
該起身~~~轉了~~
「貓這東西呀是習慣性很強的動物。大體上都過著很規律的生活,
如果沒有相當大的事情的話,也不喜歡做很大的改變。」
「我一直看著這些人的身影。突然想到從現在開始到百年之後的事情。.

...那我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勞碌地做這件事情呢?為什麼非要這樣拼命地活下去不可呢?」
書中加進了許多插曲,實在不覺得是同樣的東西,那為何要寫在一起?
讀著讀著感覺更有魅力,在雜亂無章中顯得不可思議,
如同人生,不就是一個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同類的生活連貫,也難怪此書要慢慢品嚐。
此書為何叫卡夫卡?
因為法藍茲.卡夫卡,他曾寫過:城堡、審判、變形記、流放記......
看了152頁,才發現
書中有許多點點在字旁,似乎註記一般,很特別。
「不過只有一件事可以說。
那就是擁有某種不完美的作品,
正因為不完美所以能強烈地吸引人心-- 至少是強烈地吸引某種人的心,
另一種說法,是那作品發現了你,才能挑起心弦。」

我的想法由高處躍下登陸,登陸何處?慢慢發現中.....
「這個世界上,不無聊的東西人們馬上就會膩,不會膩的東西大體上是無聊的東西。
我的人生就算有無聊的餘欲,卻沒有膩的餘欲,大多數人無法區別這兩者。」
我慢慢體會到有關於自己覺得無聊的事正漸漸侵蝕我心靈一個角落,還樂在其中。
看到173頁,終於瞭解村上春樹居然在一本書中發展三個看似不相關卻又很有關係的故事,
有田村卡夫卡(第一主角)、戰爭片段和我最喜歡的貓主題尋找一隻叫胡麻的貓,
這又是我最喜歡的描述方法,將所有的東西全混雜在一起,再一一釐清,
讓清晰的思緒在不注意時出現。



(街頭一景)

接下來的內容是去理想國的春水堂閱讀...有「春」呢!)
我現在正被考驗著,我想。「孤獨也有各種不同的孤獨」,
超越時間,可以用手指描摹在那裡的過去的影子。

可以把自己重疊到那影子上去,
我深深嘆了一口氣。然後不知不覺間就睡著了。
「音樂像被流沙吞進去似的,就那樣消失掉。

把耳機拿掉之後聽得見沈默。沈默是耳朵聽得見的,我知道。」
「太看前面也不行。太看前面的話,會疏忽腳下,這樣人往往會跌倒。

可是話說回來,也不能光注意腳下的小地方,如果不好好看前面,會撞倒東西。

所以,要一面看一下前面,一面依照程序好好地處理事情。這點很重要,不管做什麼。」
太看未來,會忘了欣賞身邊的人事物,

而太注重身邊的瑣事而躊躇不前,那會忘了心中的夢想,之間的權衡得靠智慧。
「所謂花開偏偏遇風雨,人生中需要離別。」離別或許也是再見的開始。
「到剛才為止還覺得那是很確實地存在,現在卻覺得有點虛構的東西似的。

只不過走開幾步而已,在那裡的一切東西就忽然失去了現實感。」很深的感觸....

「如果以我的經驗來說人們在強烈追尋什麼的時候,那東西一定不會來。

人們在拼命逃避的時候,那東西卻會自然地自己走過來。當然這不過是一般論而已。」
如托爾斯泰所說那樣。幸福是寓言,不幸是故事。也難怪世間有這麼多的故事。
在春水堂看了3個小時的書,終於將上集看完了,
我也遵循著村上春樹的結構,海邊的卡夫卡、河童和春水堂相遇。

海.河.水在我的網誌見面了



(街頭一景)

以「海邊的卡夫卡」的歌詞結束上集:
當你在世界的邊緣時
我正在死滅的火山口
站在門影邊的是

失去了文字的語言

月光照著沈睡的蜥蜴
小魚從天降下
窗外有意志堅定
站崗的士兵們

卡夫卡坐在海邊的椅子上
想著推動世界的鐘擺

當心輪緊閉的時候
無處可去的思芬克斯的
影子畫作刀子
貫穿你的夢



(街頭一景)

上集結束,下集再找著幽靜的地方閱讀.......
累了,吃著食物及到處走走,順便拍照。





我知道春水堂是不能拍照,但又沒人制止,就給它盡情的拍,
很盡興,走下樓之前被一個悠悠的男聲叫住,而停止腳步。



(就是他...%&*@#!%&)


他問:「你是台灣人嗎?是香港人嗎?我看妳照了很多照片。」
站著回答他所有問題,而他坐著在整理資料,

還隔了一個大樓梯,我想全春水堂的人都聽到我們的對話 了。
他說:「春水堂有一個獨立的設計公司,是有智慧財產權...........,

所以一定要先向服務人員說明自己的善意。」
看起來他就是設計團隊的一員,我想他是故意講給員工聽的,

因為之後我告知服務人員我的請求,回答的答案跟他一模一樣。
他問:「妳是台中人嗎?去過四維街的春水堂嗎?」
我回答:「是呀!我去過精明一街和南屯區的春水堂,四維街倒是沒去過。」
他說:「就像旅人要靜靜深入當地,

發現她的美並不是靠拍照,而是要用心體會,我知道妳是想運用拍照寫日記。」
我心了然他的用心和說服我不要po圖的決心。
他又說:「精明一街的春水堂像菜市場,找不出春水堂的本質,

如有機會一定要去四維街(台中女中後門),那裡早上九點之後,到地下室可欣賞書法和木雕,

是最能表現春水堂的地方,還有記得帶一本書,妳會發現她靜謐的美。」
實在隔空對談太久了,謝謝他的忠告和建議。
下了樓梯,服務人員都以怪異的眼神看著我。
真的累了,收起卡夫卡,到外頭散步去。



「河童之夏」故事簡介 
《河童之夏》動畫改編自日本兒童文學名家木暮正夫「河童大騷動」與「河童的驚奇之旅」文學系列,

精雕細琢內容劇情籌備耗費五年才完成,入選日本電影旬報十大佳片。

受邀參加第九屆台北電影節參展影片,獲得兒童最歡迎動畫,台灣中文版DVD將在本月上市。

河童就日本妖怪,外形像小孩。

但面貌像老虎、嘴尖似鳥喙,頭頂有個裝了少量水的凹槽,擁有強大的法力和作怪本事。

原著《河童之夏》選擇另一種「住在河裡的小孩」詞意,

變成愛吃小黃瓜、擅長相撲可愛頑童。

故事講述小學生上原康一在放學途中撿到了一塊石頭,

用水洗後竟出現了一隻小河童。康一幫河童起名叫“小酷”並教它說話,小酷和康一一起生活。

康一的家人從害怕、好奇到漸漸接納,甚至與河童之間建立起深厚感情。

電影因都市變遷帶來淡淡鄉愁,形成一種滄海桑田、人物全非感慨。

沉睡河童在百年後甦醒,

發現從前溪流田野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冰冷水泥叢林。

美好自然單純景物消失的失落,穿插為了發展城鎮圖利,不惜侵佔河童居住地。

而為了搶到河童獨家畫面,媒體派出狗仔,

這種令人鼻酸的類似情形,不也每天都在台灣上演嗎?

改編成動畫時極力還原小說原著,將父子之愛、環境保護等問題融入在其中。

透過河童和康一相互交流,道出現實社會中問題和看法,

撇開若不保護愛環境就會讓後人痛苦等八股意涵,增添頑皮可愛娛樂性。



ps:改天會去四維街的春水堂看看,沈溺在他所謂的靜謐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a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