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節掃墓除了潤餅,草仔粿算是點播率最高的美食,
也是春季限定的禮物呢!
草仔粿最常見的兩種原料就是「鼠麴草」和「艾草」,
而刺殼就是鼠麴草,然而第一次聽見鼠麴草居然是在嘉義的ㄧ家叫做鼠麴草的素食店。
鼠麴草在春節過後到清明節之間出現,經常在不起眼的角落靜悄悄的茁壯,
全身綠還覆著白色絨毛,頭頂黃色花冠般的小花,在田梗邊、牆角,靜靜地綻放屬於自己的美麗,
當刻意或錯失良機尋芳蹤時,它已默默地凋謝,要見它得等待明年春天到來。
鼠麴草大多是野生的,所以產量不大,產季又短,
現在要吃到真的「鼠麴草粿」就不是這麼容易了,
而專屬鼠麴草那溫雅又帶點木質調的香甜氣味,往往只能在回憶中找尋…
另一種原料「艾草」,則是多年生的植物,
用途廣不僅食用,更是常用的薰香中藥,端年節還能用於趨蟲避邪。
#2
那是個遙遠的記憶,從遠方的模糊,逐漸清晰。
原本以為在清明節時,各地都會依照寒食節中必須食用春捲的風俗習慣,
然而在今年,看見了關於春捲和草仔粿的報導,才知北部並不食用春捲,而是享用草仔粿,
才明白在北部,草仔粿主要用在清明節掃墓,
也成為老一輩難忘的滋味,甚至還是九份的觀光熱銷產品。
文獻最早記載台灣的「草仔粿」,是清吏黃叔璥著《台海使槎錄》寫《番俗六考》,
記述由北至南平埔族群的習俗和居處、飲食、衣飾、婚嫁、喪葬、器用等,
其中記述巴布拉(Papora,或譯拍瀑拉族)大肚諸社「飲食」指出:
「…… 酒飯各二種。飯不拘秫、糯,炊而食之;或將糯米蒸熟,舂為餅餌,名都都。」
而「都都」就是今日的「草仔粿」。
#3
我非常喜歡吃草仔粿,喜歡粿包裹蘿蔔乾的滋味,
在食用時,我發現這到美食非常環保,因為使用了枕葉,而枕葉的材料就是黃槿的葉子。
#4
查了網路資料,明白黃槿有抗鹽抗旱的特性,
可作為熱帶海岸地區防風、防沙、防潮的優良樹種,
而葉片可供作蒸煮糕粿的枕葉,因而有糕仔樹及粿葉樹等別稱。
#5
鼠鞠草,俗稱清明草,又名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綿菜、米菜、薺菜、地菜、香芹娘。
全株有白色綿毛;葉如菊葉而小,開絮狀小黃花,一年生草木,
清明時節,萌生綿綿白毛細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
也是極好的野菜,可摘其嫩苗炒食或加入米粉做糕糰。
《本草綱目》:「麴,言其花黃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葉形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
看來,不管原住民或漢人,艾草或鼠鞠草拿來做粿最適合,
也因為最鮮嫩的時節是在清明前後,在台灣或中國南方都做成米粿拿來祭祀祖先。\網路資料
#6
草仔粿,這種樸實的食物,包含了祖先與大自然共生的智慧與懷舊思情,
粿面上一絲絲的鼠鞠草,像紋路也像地圖,彷彿一條條上山掃墓的途徑。
吃著草仔粿時順便到大自然裡尋找「鼠麴草」吧!
走慢一點,眼光放低一點,
就能發現這些可愛植物,在您腳邊現芳蹤呢!
加映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