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先勇的《臺北人》和《一把青》、蘇偉貞的《離開同方》和《有緣千里》《陪她一段》及《水問》、
張大春的《我的大頭妹妹的生活日記》中的「國」字寫一百遍之後就不是「國」字,
還有更早的朱天心的《擊壤歌》,因這本書,讓我堅定北上讀大學,
進而按圖索驥的跟著書籍內容的景物巡禮一番,
之後又拜讀了《台大學生關琳的日記》、《未了》、《方舟的日子》、《少年不識愁滋味》等,
讀了朱天文的《小畢的故事》,看了翻拍成電影的場景,於是去了淡水老街。
除了文學外,迷上電影,
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於是不小心住在牯嶺街,ㄧㄧ探訪了每一老書攤,
還有風靡一時的《搭錯車》,成就了《酒矸倘賣無》、《請跟我來》、《一樣的月光》為經典名曲。
關於眷村不勝枚舉,漸漸的和身為本省人的我有了緊密的連結。
當然要更早追究我和眷村的文化連結,
應該要追溯至我外公的房客是本省人俗稱的「老芋仔」,
每當過年時去跟伯伯拜年時總能拿到厚厚的紅包,
只不過這些伯伯在解嚴前無法回自己的故鄉,最後錢被台灣女子騙光,老死台灣。
還有我的鋼琴老師也是學校的音樂老師,更是我的合唱團老師,
她就是美麗又優雅的外省第二代,
她一早要吃不加糖的豆漿或鹹豆漿,以及饅頭,
每餐吃麵食,如刀削麵或麵疙瘩,
身為她的迷妹的我,於是迷戀著麵食,至今如此,
基於以上種種,我眷愛著眷村文化,不由自主。
#2
對於眷村的愛戀,所以一定造訪離我這麼近的清水眷村舊時光特展,
一走進,兩隻貓咪一高一低互相呼應的喵喵叫,
此刻發現高處的貓咪輕盈的走著,
從那牆跳到那屋簷,如精靈般嬉戲在重新整理過的圍牆內外,
徐徐微風吹著,陽光燦燦的照著,
低處的貓咪慵懶的走著趴著或躺著,
於是用平板拍了低處的貓,用底片機拍了高處的貓。
#3
或許貓咪就能代表眷村,
也或許被遺忘的眷村角落,
成了貓兒閒居的好地方。
#4
#5
似乎眷村和國旗畫上等號,
總能在眷村內看見旗海飄揚的景致。
#6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灣,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老師的詩篇,勾勒出眷村老兵的懷鄉之情。
「四川沒有川味牛肉麵、蒙古沒有蒙古烤肉、福州沒有福州麵。」作家焦桐論說著,
又說眷村菜不見得是原鄉味道,
而是各家各戶相互取經後,匯聚而成的創意平民料理。
韓良露老師在《台灣小吃—眷村菜家常味》文中,
說到:「儘管眷村居民來自中國各省市,但眷村菜不等於外省菜,而是簡樸的家庭菜,
雖然是拼湊出來的家鄉記憶,卻依然在思鄉情懷的發酵下,
成為集體記憶的鄉愁滋味。」
於是我明白了溫州沒有溫州大餛飩,而眷村菜又以麵食和滷味為最具代表性。
眷村麵食不勝枚舉,除粗、細、圓、扁外,
貓耳朵、麵疙瘩、撥魚兒(類似刀削麵),
其貓耳朵是搓揉出像耳朵的麵塊,麵疙瘩是麵糊一坨一坨下鍋煮,
撥魚兒則是麵糊用筷子一條條削著下鍋,
當然其配料各有所異,全憑各人喜好而添加。
清水的眷村料理首推士官長、老士官長、清水牛肉麵、榕樹下桿麵、李家蒸餃、悟江麵食,
以及7-11旁那條永遠記不住店名的各家麵食和餃子店,
還有同事們常去光顧的金門店麵食,
各式各樣的麵食,餵飽自己,滿足了我的心,
在清水,可稱為麵食餃子數條街。
#7
『吃飯時間,母親吆喝著左鄰右舍端著裝滿飯的碗,相聚在涼亭,
一起享用辣有美味的活菜,翻攪著令人濃郁到化不到的回憶⋯⋯。』
不僅相聚在涼亭用餐,
有些眷村媽媽為了貼補家用,開始展現廚藝,開起了餐館。
在眷村聚落中,我很愛到清泉崗的忠義眷村之復興餐廳用餐,
也愛去清境,為雲南救國軍眷村的清境博望新村&美斯樂傣味店吃飯,
以及去品嚐清境的魯媽媽雲南擺夷餐,
兩家店主要販售各式滇緬美食,稱為擺夷餐,
後來又融合泰、越風味料理,如大薄片、豌豆粉、米干等,
其「甜、辣、酸」的滋味,讓人念念不忘。
#8
#9
『管寒直著眼望過去,再偏著頭看看四周,看看天,
迷惘地說:「致遠新村怎麼變小了?」
「尤其是那個典禮堂對不對?」高方看見以前管寒最喜歡站上去的舞台。』
『什麼都變了,什麼都沒變,
月亮當空,身影在前方被驅成奇小,彷彿在前面帶路。』⋯⋯《有緣千里》/蘇偉貞
眷村的模樣隨著時光流逝而有了變化,
在每個人心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發酵程度,而有了不同的感受,
但每每品嚐著眷村菜台電大樓的勵進酸菜白肉鍋等不同餐館,
隨意走進清水眷村看著時光特展,
揣想著當時的情景,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