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那天看見一群文化工作者帶領著一群文化人員導覽,
走進離我常出入的前方小巷弄內,
於是隔了幾天,我也帶著隨身手機進入巷弄中,
發現大驚喜,是關於「拍瀑拉族」的介紹。
回家後,對拍瀑拉族產生了興趣,
於是在查閱後,明白其主要分布於中部的清水、沙鹿、梧棲、龍井和大肚等海岸平原,
早期的部落有四社,包括沙轆社、牛罵社、大肚社和水裡社,
其四社中僅存沙轆社有後裔留下,
而其文化的介紹可在清水神社的「山步館」咖啡廳中看見。
#2
#3
介紹著沙鹿地區曾經的拍瀑拉族的聚落分布圖。
#4
說明著「拍瀑拉族」曾經力抗荷蘭人的英勇事蹟。
#5
#6
#7
在沙轆有一個奇怪的路名叫「過洋橋」,
現已被填平變成大樓和別墅,
走到文昌街南邊就到了昔日的「番婆橋」,現只見一個顯眼的標示大牌,
而這埋於寬敞的柏油路下,曾經蜿蜒而過的流水旁有一口自來湧泉—番婆井,
其「拍瀑拉族」婦女曾在此浣衣取水,因而得名。
#8
「走標」是由未婚勇士競走比賽,取得標旗者,
可選擇部落女子為妻。
#9
「牽田」是指祭拜儀式後,
族人圍聚載歌載舞,於是又稱「跳田」。
#10
「沙鹿」是真的有梅花鹿的地方,
而「鹿寮」這個成衣集散地的聚落,
就是告訴人們這裡有很多圈養梅花鹿的草寮,
而這附近也曾是「拍瀑拉族」的所在地,
於是這一次的走入小巷弄中,
讓我對平埔族文化有了一點點的認識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