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鏡頭下,只有風花雪月,還有我的情緒,
然而,透過鏡頭,我對瞬間閃過的光影和時候,有了較長片刻的停留。
聽了淚流滿面。覺得自己鏡頭下的影像單純也美麗可愛多了。
這張照片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是凱文卡特,贏得九四年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作品。
那是一個蘇丹女童,即將餓斃跪倒在地,而兀鷹正在女孩後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女孩的畫面。
這張震撼世人的照片,引來諸多批判與質疑。
當人們紛紛打聽小女孩的下落,遺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
他以新聞專業者的角色,按下快門,然後,趕走兀鷹,看著小女孩離去。
在他獲頒這一生最高的榮譽,兩個月之後,卡特自殺身亡。
道德良心上的遣責,可能是卡特無奈結束生命的原因之一吧?
以上的內容我已不下數十次的重複口述著,
當然還會配上李家同老師的我只有八歲一文,
一篇我幾乎可以倒背如流的文章,
然而在述說完這樣的內容後,我總是很慣性的給了一個自己覺得還算不錯的註解,
但漸漸的,我希望聽的人能有自己的見解以及感受。
最近查理周刊事件引發全球畫家用筆挺「查理」。
我是查理,我是查理,我是查理的聲音不絕於耳。
在重新讀了伊斯蘭文化,
明白了只有會阿拉伯文才能讀懂古蘭經,於是這樣的文化或宗教難免被誤解,
瞭解了越多,明白很多事是不能斷章取義,
還有我反恐,但我不排斥伊斯蘭文化,
於是我看見了以下這段話:
「不該以殺戮殘害言論自由。
但是言論自由能包容歧視?
在譴責殺戮暴行外,也該思考言論的邊界。」
深表贊同。
看了一千次晚安,
主角是主演過我喜歡的烈火情人和藍色情挑以及英倫情人的茱麗葉畢諾許,
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部很悶很深沉的影片,但能牽動的是如千軍萬馬的心情,
內容談著聖戰士,談著這世界上有許多文明如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事端不斷的發生,
然而她透過鏡頭,向世界宣告,卻也離棄了家庭,
但世界就因此而改變了嗎?
或許。
摘錄天下獨立評論\張士達\一千次晚安──鏡頭前的淚水,鏡頭後的真相
片中另一個最耐人尋味也對於攝影作為一種傳播媒材與藝術形式的深刻自省。
蕾貝卡後來帶著大女兒前往非洲難民營,一方面為女兒準備學校報告,一方面也修補母女關係,
但突如其來的意外,卻讓原本以為安全的行程成為惡夢一場。
女兒手上的相機在驚慌中意外切換到錄影模式,卻錄下了後來又再度在家中引起家庭風暴的影像。
人們常說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但照片景框所切割出的侷限視野,與掌鏡者所選擇的特定角度,
卻也可以是另一種不完整但武斷粗暴的定義,以及進一步容許操弄空間的手段。
導演透過一個相機從拍照切換為錄影的小小意外,不僅呼應了自己從攝影轉為電影導演的身分轉換,
也同時挑戰並質疑了蕾貝卡身為戰地攝影,在享有傳播權力之餘必然也將面對的極限,
以及可能濫用卻不自知的危險。而當女兒憤怒地拿著相機對著母親,
毫不留情地以機關槍般的快門掃射母親潸然落下的淚水,
那也是女兒對母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殘酷的手段。
導演在敘事上未竟其功的不足,終於靠著這個有力的鏡頭與畢諾許的演出而被彌補了。
我還是喜歡拍照,拍一些風花雪月,屬於我的平凡生活。
不過我要多看一些你們鏡頭下的世界,
明白世界是多麼有意思,以及學會尊重所有的不同。
嗯!應該再看第二遍的一千次晚安。
以及開始埋著頭看電影了。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