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所有有意義的影片取經.......
\中央車站\網路的這篇文章寫得真好\所以我摘錄了
{家對任何一個人來説,都具有十足的感染力,電影史上也不乏以“家”為題材的影片,
如《回家過年》、《家》、《家和萬事興》、《給我一個爸》、《我想有個家》、《菊次郎的夏天》等。
家是魔力強大的東西,這些“家”電影幾乎都能扣動人們的心弦,同樣,看罷《中央車站》,
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家”字便滌蕩于懷,揮之不去。“回家”多麼溫馨的兩個字,
在不同的人口中説出竟然相差如此懸殊,有家自然可以回家,無家只能不止找尋,只能登高問天:
家在何方?約書亞本有一個不完整的家,媽媽死于車禍後,它的家成了泡影,
于是找尋父親,尋找屬于自己的家成了他的最高信念。
朵拉自小便沒有幸福的家庭,片中的她雖然有一處居所,
但仍然是一個孤獨的流浪者,流浪在人流涌動的中車站,流浪在心靈的荒漠裏,她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歸依。
事實上,家對他們來説又是什麼呢?只是奔波著找尋或者説是一個意念裏的圖騰。
約書亞的父親耶穌始終沒有出現,因此約書亞的家一直沒能完整,
他得到的只是長久的等待——變相的找尋。朵拉呢?良心上自然是得到了慰藉,
但在他離開了約書亞之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心理狀態呢?
特別是在偷一包餅幹都會被當場擊斃的裏約熱內盧,她的離開是不是帶著許多茫然的因素呢?
她在心理上的慰藉是不是有點阿Q主義的色彩呢?這個國家在尋找她的根嗎?
結果呢,寫信還是要找人替,車站裏仍然是無序、可怖的場面。
所以,影片所呈示出來的,只是一個能引發受眾思考的藍本,
只是用影像的視聽造型手段,闡述了一個該不該自我認同、怎樣自我認同的提問。僅此而已!}
會拿起中央車站是一個朋友的介紹,原本以為是一部印度片,沒有細看,就租了。
影片播放,果然是一部大悶片,
等看了約5分鐘後,才明白故事發生在巴西里約的中央車站,
然而對巴西只存留於耶穌基督像將貧富區分,以及熱鬧的嘉年華盛會的我,
只能邊看邊上網,希望藉由網路的一點點訊息,領略這部電影響呈現的意境。
幫人寫信的朵拉和約書亞是故事的主軸,當然故事是發生在中央車站,
然而幫人寫信的朵拉間接也扮演起上帝,
在和朋友閱讀完每一封信後,決定撕毀還是擱置,當然被寄出的信少之又少。
約書亞和朵拉因為信而一起去尋根,兩人的關係由互相討厭倒緊密在一起,
最後放手,各自過自己的生活。
其實看到結局,我依舊覺得這是一部大悶片,
但很神奇的是在幾天的內化後,
居然有個小小的迴響在腦海中,
那就是人生不斷的找尋,其實只是再找一個合理的解釋,
找一個能說服自己安心過日子的想法和理由,
再快樂的過日子罷了。
(快樂二字我是不許寫作文的孩子用的,但現實中我卻好愛用喔)
永不放棄真是一部振奮人心的片子。
但我在看時一直想起侯文詠的危險心靈一書,
尤其看了危險心靈的影像版後,深深覺得教職人員在面對孩子的任何下一步時,都得謹慎考慮下ㄧ步,
因為ㄧ步錯步步錯,所以寧可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也不要讓孩子失去學習的熱忱。
對於這樣的信念永不放棄。
所以這兩部片子真是很對比,一個沉悶。一個激情,
不管是怎樣的呈現方式,都讓我思考,以及有個機會沉澱自己的想法,
對於許多事,能更加謹言慎行,彌補牡羊座容易脫口而出的直腸子,
所以繼續看很悶的片子。
繼續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