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慧光師父說:「捨不是沒有,捨才會有。
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照佛法的因果觀念,我們所捨出去的,通通會再回到我們身上來。」
菩薩寺位於台中市大里,住在同一個城市,但要從海線到山線,
總覺得是要有極佳的機緣,才能成就「一期一會」的見面。
這天,有好友願意一起隨遇而安的來到大里,
站在菩薩寺前,它沒有傳統寺廟的寬敞開放的門面,
只見一棟灰色簡約的清水模加上木頭的建築,
尤其蒼翠扶疏的植物,流水淙淙,散發質樸無華的氣息。
「剛剛好是大智慧」,所以梅樹沒有綻放是剛剛好。
#2
#3
#4
#5
#6
#7
#8
#9
#10
脫下鞋子扶梯而上,
鳥瞰整個空間,讓人沈澱思緒,不禁放慢步調,一切緩慢了下來。
和樹上的小菩薩對看了許多,以及平台鐘下方池子中的兩尊小菩薩,
不管站在怎樣的角度看,都有其它令人會心一笑的氛圍。
走至三樓的抄經室,
我先冥坐五分鐘,開始跟著範本一字一字書寫,
是一種和自己和佛相處的寧靜經驗。
在當下,手與心之間,快與慢之間,不自覺的慢了下來,
彷彿只是和文字對談一般,
於是「寫經」,用寫而非抄,
正是要放下俗事,更要靜思用心,
體會「心的世界,最大」。
#11
因為簡單,所以豐富,
因為感到於小菩薩的每個角度給予我的表情,
如同有人說起建築師所說的:「所有令人感到的建築!都有歲月」,
因為小菩薩在小平鐘下的池子中,因隨時流轉中,而有了更豐富的面相。
#12
#13
#14
#15
#16
#17
#18
一步立真處,一眼觀自在,一瞬見緣起。
和樹上的小菩薩發現和相見,
這也是要有機緣的。
#19
往下眺望「半畝塘」這個以自然建築、植物地景設計聞名的團隊建築設計的作品,
讓人感受到佛學原來處處在生活中的感受。
#20
#21
#22
有那麼點「笑拈梅花」的意境。
讓我想起唐.梅花尼子的《悟道詩》: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23
回望來時路,明白每個轉折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看望流水天光,游魚睡蓮池塘,一切如夢幻泡影,
有如金剛經所述一般。
#24
#25
#26
每個空間有風有光,聲音結伴著風在此四處流動,
流水潺潺,生命在時間上流轉,
讓人不禁沈靜於當下。
#27
#27
#28
建築體有許多的不平整,
呼應了菩薩寺住持慧光法師說:「生命的過程本來就不是完滿的,
差別在於我們允不允許它存在,如果你允許了,它就有意義。」
尤其看過滿牆的爬牆虎,不僅對於環保室內降溫有很大的影響,
還造就了「有生命的風景」的氛圍。
#29
#30
「照顧腳下」不僅叮嚀來此拜訪的每一個人,
也呼應佛教涵義中的「腳踏實地,把路走好」,
而每個轉折都是決定,也都是決心。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菩薩寺右邊的另外一棟建築物「維摩舍」,
是一處有書、明信片、各種精緻的設計商品,還販賣著來自尼泊爾的咖啡。
然而我是衝著「光師父說」的明信片而來,
而朋友則看中了來自泰國的熊。
於是買單後,我詢問負責買單的人說:「我已買單,那是否可將明信片放在缽裡?」
這讓他小小讓步,讓不可以在室內拍照變成暫時可以放在缽裡拍照。
#47
#48
#49
離開了維摩舍又來到菩薩寺,
在門口再一次的凝視,
明白其「大玩台中」中描述的設計理念:「大門以『退』為設計概念,
臨路謙讓出部分建築路線而安置一株老梅樹,樹下有石,供過客安歇;
門上有字,題名『安居』,望訪客『回菩薩的家』正如『訪自己家』從容安住。」
一期一會,大里實在有點遠。
#50
#51
#52
在門口再一次的盼望,
記住了這次的美好與感動,
還有心中的罣礙轉化無罣礙,
明白一直想來的原因。
#53
謝謝一直願意一約就成行的妳,
是一個沒有既定要如何行程的好旅伴,
且能在我迷糊的迷失在茫茫人海中的大里,找不到回程的方法時,
能精明的找到方法,順利的在我預想的時間內,
不是自己開車的情況下,從山線回到海線,
以及在300公車上,說著一切自有因由,
所以妳才會戴上別於平常的眼鏡,只為「寫經」,。
在和妳談論著菩薩寺的美好時,
明白了機緣和契機成就的生活,
也知道了「一切皆從容,凡事隨因緣」,
很多事強求不得,當不如所願時,或許「罷了」也是最積極的行動。
#54
回到家把自己抄寫的心經拍照,
我家的野貓系喵喵也不知道從哪裡出沒來到我身旁,一直張望著心經,
果真牠是隻有悟性的貓咪,所以才這麼有福報遇見我們家,
笑。
#55
一期一會。
如果有機會,還是希冀更多的一期一會在菩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