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之初,都有美麗的動機。
日本導演川口浩史改編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軌道礦車(トロッコ)」的《軌道》,
格局因為強要把原作中大正天皇時期的伊豆,改了成了當代的台灣,
多了日本人的回顧期待,撿拾了部份台灣人失落的身份認同,
卻未能凝聚更大的共鳴。
川口浩史坦承最初只是想把以大正時代為背景的一篇短篇小說翻拍成電影,
卻因為來到台灣勘景,走在宜蘭太平山的森林山野時,
遇到會說日語的當地長者,談起了日本和台灣有愛有恨的在歷史情結,
創作方向於是大彎轉,把現代的台灣當成主要時空。
有的創作調整是因為物換星移(日本沒有了採集檜木的山林小軌),
不得不妥協;有的創作則是得著了另外的感動,
而有了(擴充或轉向的)大挪移,川口浩史的《軌道》顯然具備了以上這兩種思維。
於是我找來了軌道(トロッコ)這部電影觀看,
影片放映沒多久即看見主角搭上台灣的火車,來到南平車站,
對於南平車站非常陌生,搜尋後,原來的取景的地點在花蓮的南平車站和林田山。
一個因日本採林木而興起,因日本戰敗而撤退的山中聚落,
山林的美麗自然不在話下,但情感的牽絆確無法深刻領悟。
住在東京的矢野敦(Atsushi,8歲)和凱(Toki,6歲)兩兄弟,
父親為台灣人,母親是日本人,兩個人在父母的關愛下幸福的成長。t
但是,某一天,兩個男孩最愛的父親卻不幸病倒了,沒多久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有機會我們一起回去台灣,去看看爸爸的故鄉。」爸爸生前一直掛在嘴邊的話語都還沒來得及實現,
爸爸就這樣不在了。沒想到,敦和凱第一次到台灣,
居然是媽媽帶著兩兄弟,將父親的遺骨送回台灣東部的故鄉安葬。
【關於電影】
本作品『軌道礦車』的故事改編自於「芥川龍之介」(1914-1927年)的著名同名短篇小說,
原作的時代背景設定(原作以日本大正時代後期(1920年代)的伊豆為舞臺) 改為現代的臺灣,
以「少年的成長」和「親人間的繫絆」為主題的故事。
原著小說是日本人幾十年前在學校都會讀到的作品,
但鮮明的故事至今仍長駐在每個日本人心中。
台灣有好多的建築是日本人建造的,台灣的鐵道大部分完成於日本人的手中,
當一位台灣的爺爺對著出生於日本的孫子說著:「等你長大後,你再決定要當個台灣人還是日本人。」
這樣的話是參雜著許多的情緒。
在觀看的同時,我也就能理解目前還在北海道的老師,
在她那天無預警的告訴我和學伴自己即將回日本定居,
並邀請我們有機會到北海道拜訪他們新建的獨棟木造房子,
看著紅著眼眶的老師不捨的神情,以及我之後遇見她和老媽是好朋友的婆婆,
一個日本人對台灣的情感,以及一位台灣婆婆放媳婦和兒子離開家鄉去日本定居的豁達,
我在這部電影中,似乎有一點點明白這樣的情緒。
謝謝老師,以及我要更珍惜未來的三個月的學習時間,
還有因為老師,我終於稍微了解自己喜歡日本的理由。笑。
一天晚上,看見了這影片,聽到了這音樂,
在看了「軌道礦車(トロッコ)」後.......,
知道我確實喜歡日本文化,以及它跟台灣有很緊密的關係。
繼續喜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