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看了兩部關於海的故事,
對於有千島國之稱的日本,海不足以為奇,也可以衍生許多感人的故事,
不過我擷取的片段沒出現海景,只有火車行駛,
還有我一直想親眼看見的景,就在往鎌倉的江ノ電途中。
#2
這部電影的原著為當代暢銷作家吉本芭娜娜之同名小說《海的蓋子》,
靈感來自音樂家原真澄的名曲,
為吉本芭娜娜首次的報紙連載小說,
和知名版畫家名嘉睦稔的合作也引發熱烈話題。
本次改編電影攝影組特地前往原作背景舞台的西伊豆實地拍攝,
細膩地刻畫出兩個女孩之間清新並療癒的夏日故事,
吉本芭娜娜曾透露自己最喜歡的季節就是夏天,
因為她最喜歡去海邊,而這部電影的場景是她魂牽夢縈的畫面。
#3
對我而言,我喜歡的是木造房舍,
還有房舍的緣側及關於自認為屬於日本的氛圍,
當然連人都是有特定的氣質,在他的裝扮和身型及說話的語調,
這點點滴滴都能抓住我的目光。
#4
#5
這樣的服飾和主角的模樣,是我對日本人的刻板印象。
#6
當然還有腳踏車,它和日本劃上等號。
海海的蓋子,沒有高昂波折的劇情,但卻能牽引出我內心深沉的想法,
如果不怕悶又想沉澱自己心思的人,值得一看。
#7
海街diary藉由山形和鎌倉四季景色的變化,
勾勒出四姊妹平靜卻內心騷動的情緒,
經過不同的小場景,輕描淡寫的述說著接納與被接納,
還有惟有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才可發現平淡及真正的喜悅。
#8
我很迷戀這樣的畫面,尤其追火車告別揮手的離別。
#9
內容中,看見了汆燙吻仔魚的畫面,
才知原來日本跟臺灣一樣不環保。笑,
還看見四姊妹一起貼紙窗,還說貼上タンポポ才可愛,
這時我想起我的タンポポ正式掛掉了。
然而這部電影中,很自然的導入家本身好像就有個吸引力,
每當一個場景結束要換另一景的時候,
情緒常常被牽引到家的溫暖,以及一棟房子重要,
尤其最特別的就是那長廊,
只要出現坐在長廊發呆,戳梅子,吃蕎麥麵或其他不同的事,
都能明確的感受出幸福的氛圍,
讓我更想能有一棟這樣的房子,每天當宅女發呆了。
#10
我開始想從日系電影中,對日文有點熟悉感,
還有想藉由電影及書籍對這個國家多點認識,
讓自己有機會再踏上這個國家時,不再是走馬看花了。
註:
極楽寺駅:
電影中距離四姐妹住處最近的車站,江ノ島電鉄 的 極楽寺駅。
佳乃與すず快遲到時權全力狂奔向的電影畫面,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江ノ電:
幸、佳乃、すず 通勤與上學時利用的電車。
電車內與月台的畫面在電影中也陸續出現。
七里ケ浜、稲村ケ崎、材木座、由比ヶ浜、腰越海岸(漁港):
在鎌倉週邊共有5個海岸,而電影中全部都有入鏡唷!
上圖照片中姐妹一起散步的畫面就是其中的「七里ケ浜」。
以此為紀錄。